译文
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,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。
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?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。(版本一)
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,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。
试问那《梅花》会落向何处?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。(版本二)
注释
王七:指诗人王之涣。
玉门关:地名,在今甘肃敦煌西,即小方盘城。汉武帝置,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,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。
胡人: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。戍楼:边防驻军的瞭望楼。
萧条:寂寞冷落;凋零。
闲:这里有
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,他两次出塞,去过辽阳,到过河西,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。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,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。根据岑仲勉《唐人行第录》所载,此诗是对王之涣《凉州词》的酬和之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高适的诗作蕴含苍劲风骨,满溢边塞豪情,这与他边关生活的经历及胸中保家卫国的情怀密不可分。而此诗却展现出迥异于其他边塞诗的风格 —— 开篇便以实景勾勒出边塞诗中鲜见的静谧氛围,笛声与月色交织下,塞外弥漫着柔和明朗的情调。后两句转绘虚景,借《梅花落》笛曲随风散落关山的意象,在茫茫夜色中构筑起悠远意境。
全诗以塞上闻笛引发乡思,先铺展月光下的广袤胡天,再以戍楼羌笛之声烘托,于塞外荒漠与故乡春色的反差中流露缕缕乡愁。但这乡思并无哀怨,而是随夜风渗透整个关山,以壮阔景观的实态彰显出强大的艺术张力。汪中在《述学内篇》中谈及诗文数目字有 “实数”“虚数” 之分,此诗则以 “实景”
郭橐驼,不知始何名。病偻,隆然伏行,有类橐驼者,故乡人号之“驼”。驼闻之曰:“甚善。名我固当。”因舍其名,亦自谓“橐驼”云。
其乡曰丰乐乡,在长安西。驼业种树,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,皆争迎取养。视驼所种树,或移徙,无不活;且硕茂,早实以蕃。他植者虽窥伺效慕,莫能如也。(豪富人 一作:豪家富人)
有问之,对曰:“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,能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焉尔。凡植木之性,其本欲舒,其培欲平,其土欲故,其筑欲密。既然已,勿动勿虑,去不复顾。其莳也若子,其置也若弃,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。故吾不害其长而已,非有能硕茂之也;不抑耗其实而已,非有能早而蕃之也。他植者则不然,根拳而土易,其培之也,若不过焉则不及。苟有能反是者,则又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。旦视而暮抚,已去而复顾。甚者,爪其肤以验其生枯,摇其本以观其疏密,而木之性日以离矣。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;虽曰忧之,其实仇之;故不我若也。吾又何能为哉?”
问者曰:“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,可乎?”驼曰:“我知种树而已,理,非吾业也。然吾居乡,见长人者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。旦暮吏来而呼曰:‘官命促尔耕,勖尔植,督尔获,早缫而绪,早织而缕,字而幼孩,遂而鸡豚。’鸣鼓而聚之,击木而召之。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,且不得暇,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?故病且怠。若是,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?”(理 一作:官理)
问者曰:“嘻,不亦善夫!吾问养树,得养人术。”传其事以为官戒也。